拉闊印象 ─ 版畫藝術變奏
香港文化博物館
專題展覽館〔三〕及〔四〕
2001年5月18日 - 2001年8月31日
 
有沒有想過影印、電腦打印也可以創作版畫?隨技術的發展,版畫的製作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製版方法。展覽透過多位香港藝術家由1950年代至今約50幅的作品,以4個主題展示版畫藝術創作的多元面貌和藝術家不同的演繹,以及不同年代香港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變遷。展覽並播放藝術家親身示範的錄影帶節目,觀眾還有機會親手創作自己的版畫。
 
展品精選

都市印象 - 景觀、空間、家

不同年代的版畫作品,是藝術家對城市空間、社會發展、新舊變遷、居住環境等的體會,記錄了個人處身香港這地方的主觀印象。


沙田(一) 沙田(一)
馮浩然
1995
新媒版 – 光媒樹膠染印
51﹝高﹞x 41.5﹝闊﹞厘米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馮浩然最喜愛香港郊區和市區的景物,因為這些風景能呈現出豐富的肌理和線條。「沙田(一)」的景物是他從沙田排頭村步行至萬佛寺途中所見的一幢破舊村屋。陽光照射在破屋之際,深深吸引了他。他隨即拍下照片,透過攝影去捕捉剎那的景象,隨後再利用菲林印成版畫。


海山木落見家園
吳炫樺
1996
平版 –石版
106﹝高﹞ x 168﹝闊﹞厘米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吳炫樺喜歡在各樣有趣的生活片段中取材,從而表現她對生活的熱愛。「海山木落見家園」的靈感是源自香港半山的景物。她具體地刻劃了房子、花園和泳池,打破了透視的規律,使觀者可以看到房內有人彈琴、睡覺,從而烘托出一種她對美好家庭生活的嚮往。
海山木落見家園


籠屋 籠屋
陳錦成
1998
孔版 – 絲印
38﹝高﹞ x 63﹝闊﹞厘米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陳錦成選取「籠屋」為題材,作為香港社會現象的其中一個寫照,以自嘲的手法表達「籠民」的無奈,他們一無所有,一生勞碌,就只剩下再無可少的內褲。唯有這「籠床」還可讓他鎖著夢,否則連夢也飛掉。


生活印象 - 人物、心靈、回憶

日常生活看似平平無奇,但生活的經驗層面卻往往是複雜多變的。社會事件、人際關係、以至個人的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等都影響個人對生活的感受。版畫作為生活的印記,從中可以看到一些生活的痕跡。


休息
學習
休息、學習 (上至下)
蘇瓊
1985-86
凸版 – 木刻
凸版 – 木刻
50.5﹝高﹞ x 45﹝闊﹞厘米 (上) 44.5﹝高﹞ x 40.5﹝闊﹞厘米 (下)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蘇瓊借椅子為題,表達她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她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椅子本是給人休憩的一件普通傢俱,正由於它的存在是平凡的、必然的,所以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在畫中的世界,椅子的用途驟然改變,也改變了我們對它、對生活的一般印象和理解。


無題
廖少珍
1986
平版 – 石版
90.5﹝高﹞ x 35﹝闊﹞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

廖少珍喜以象徵性的形象來比喻人性感受。「無題」就借用了螞蟻和蠶蛹的關係,來比喻人和自然的關係。她認為人類社會像螞蟻社群一樣複雜;單獨一隻蟻不算是一個生命,一群蟻才算是一個生命;同樣一個人也是不能單獨生活存在的。
無題


京華春夢 一
京華春夢 二
京華春夢 三
京華春夢 七
京華春夢(一、二、三、七)(上至下)

黃鉅雄
1987
凸版 – 水印木刻
20.5﹝高﹞ x 28.5﹝闊﹞厘米 (各)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創作「京華春夢」的時候,黃鉅雄剛剛從大學畢業,在找尋自己生活的路向。當時的社會繁榮璀璨,不少人以奢靡來麻醉自己,但對黃鉅雄來說,一切繁華畢竟是過眼雲煙。故此,他希望憑作品抒發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文化印象 - 傳統、符號、身份

中國的文化傳統在香港的現代藝術發展上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在過去尋根熱的年代,香港人追尋中國身份、民族意識尤其熱切。在版畫創作上,不少藝術家就傳統的繼承與創新,也作了不少嘗試。


紅色季節 紅色季節
文樓
1970
凹版 – 銅版蝕刻
45.5﹝高﹞ x 45.5﹝闊﹞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

「紅色季節」的創作與當時的社會及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約在1967年間,海外和香港的知識份子掀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熱,提倡回歸中國文化,學習祖國傳統。文樓亦投身這運動裏,作品反映了他對這時代的反思和回應。


嘈吵,嘈吵,嘈吵
關晃
1972
凸版 – 水印木刻
75﹝高﹞ x 52﹝闊﹞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

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藝風在六十年代傳入香港,一班年青香港前衛藝術家包括關晃等,受了這新藝術的啟示,嘗試採用西方藝術元素,配合中國文人畫的精神,發展了新派水墨畫及富水墨效果的西式繪畫。「嘈吵、嘈吵、嘈吵」就是關晃在這期間的作品。
嘈吵,嘈吵,嘈吵


天地(六) 天地(六)
天地(六)
1991
綜合版 – 拼貼及混合素材
90.5﹝高﹞ x 37﹝闊﹞厘米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在「天地(六)」中,劉淑芬把香港的山景描繪成山水畫幅的形象。她運用塑膠彩媒劑在纖維板上製版,透過媒劑所做成的筆觸和肌理,取代了傳統國畫的筆與墨。她認為這是潛意識的關係,所以傳統國畫的花鳥、山水、樹石等符號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現。


藝術印象 - 意念、美學、技術

版畫是一種獨特的創作媒介,有些藝術家借它發揮抽象的意念,有些嘗試利用它作美學的探討,更有一些以它作為一種純粹的藝術形式,進行技術性的開拓。這些作品不但表現出藝術家活潑的創意,亦展示出藝術領域無限的延伸。


層色 層色
蔡仞姿
1983
孔版 – 絲印
41.5﹝高﹞ x 47.9﹝闊﹞厘米
藝術家藏

蔡仞姿認為版畫有很大實驗空間,可以讓她作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層色」主要是蔡仞姿對絲印油墨厚薄、濃淡和畫面空間的探索。作品重構圖、肌理和質感,造型簡約,意圖打破一般絲印的界限。


魔術眼
夏碧泉
1984
凹凸版 – 實物拼貼及不透明水彩
61﹝高﹞ x 80﹝闊﹞厘米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魔術眼」的創作源自夏碧泉看過一則新聞報導後忽發的奇想,他想像有一隻像人造衛星一般的眼睛,能從太空觀察地球,探索宇宙的奧秘。
魔術眼


夢者 夢者
劉國輝
1994
孔版 – 絲印布本(獨幅版畫)
106﹝高﹞ x 106﹝闊﹞厘米
藝術家藏

劉國輝採用了電腦繪圖及絲印技術,把不同空間的畫面並置,製作出一種虛幻與真實並存的錯亂感覺。虛擬飛行物的空間,像刀一般劃破了飛鳥翱翔的空間,令人聯想到一種個人自由被強行侵奪的狀況,同時亦反映個人夢想和現實的對衡。




其他展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