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婦女形象服飾
香港文化博物館
專題展覽館〔五〕
2002年5月29日 - 2002年8月28日
 
今日的時代女性工作家庭並重,既是勤快的工作伙伴,亦是溫柔嫻熟的賢內助。然而中國古代的女性又是怎樣的呢?與現代生活迥異的古代,她們的形象和生活面貌是否就和我們截然不同呢?


中國歷代婦女形象服飾展是香港文化博物館今年以女性為專題年的揭幕展。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提供逾100件珍貴的文物包括歷代陶俑、磚畫、衣服、飾物、圖卷等,具體地介紹自戰國至清代兩千年間中國婦女的形象、穿戴、妝飾和生活習尚的變遷,亦會展示多位歷史上著名女性如蔡琰、武則天的形象和風采。


本港著名漫畫家李惠珍更特別為展場的互動電腦遊戲繪畫多個「13點」古典美人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歷代婦女服飾。是次展覽亦會印製展覽圖錄和場刊,使市民對中國婦女形象服飾有深入的瞭解。
 
展品精選

彩繪女木俑(複製品) 彩繪女木俑(複製品) 彩繪女木俑(複製品)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
高73厘米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
漢墓出土
原件藏湖南省博物館

侍女髮式為"墮馬髻",長髮正中開縫,至頸後集為一股,挽髻後垂至肩背,從髻中抽出一綹髮梢右垂。墨畫眉目,朱唇;身穿交領大袖菱紋錦緣絹地信期繡曲裾深衣,足穿丱角履。


拱手女陶俑

東晉(317-420))
高34.1厘米
1955年江蘇省南京市砂石山出土

侍女面帶微笑,袖手而立,髻裹巾,襦裙裝,上儉下豐。
拱手女陶俑


漆畫彩繪人物圖(摹本) 漆畫彩繪人物圖(摹本)
北魏 (386-534)
縱78.8厘米、橫33厘米
1965-1966年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
原件藏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

司馬金龍是晉皇族後裔,其父原為東晉高官,後降魏。該墓出土的漆畫較完整的有五塊,兩面均有畫。漆畫上下分四層,每幅均有文字題記說明內容和人物身份,圖中故事取材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畫面婦女皆高髻,簪步搖,身穿交領寬袖衣裙,深衣遺制,飛襳垂髾。


彩繪騎馬擊球女陶俑
唐 (618-907)
高32厘米、長29厘米
1959年陝西長安縣韋泂墓出土

Wei Jiong was a brother of Empress Wei, consort of emperor Zhongzong of the 韋泂是唐中宗的韋皇后之弟。馬球運動於唐初時傳入中國,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積極提倡,從宮廷到民間都十分流行打馬球。唐代女子打馬球時的?裝各式各樣,有女裝、男裝、胡裝等。女俑端坐馬上,身體右側,髮中分,梳雙髻,身穿紅翻領綠色長袍,腰束帶,紅褲,黑色長靴,是胡裝裝束。
彩繪騎馬擊球女陶俑


彩繪拱手女陶俑 彩繪拱手女陶俑
唐 (618-907)
高62.5厘米
1952年陝西西安韓森寨出土2

女俑袖手而立,梳一髻左傾拋出,當為拋家髻;高鼻小口,穿敞領小袖衣,高束腰長裙。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 (618-907)
縱53厘米 橫187厘米
木版水印
原件藏遼寧省博物館

畫面中宮廷婦女梳峨髻,簪花或戴步搖;蛾眉,額飾花鈿;穿齊胸長裙,外套對襟寬袖薄衣,依稀可見肌膚,彩繡帔帛。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


磚畫婦女結髮圖 磚畫婦女結髮圖
北宋 (960-1127)
縱37.3厘米 橫11.3厘米

婦女高髻,戴山口冠,抹胸,長裙,繫長帶花結,外罩背子,足穿翹尖鞋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卷
明 (1368-1644)
縱29.8厘米 橫377厘米

農曆七月七日夜晚俗稱"七夕"。我國古代民間流行在"七夕"時婦女向織女星求智巧的習俗。圖中婦女梳高髻、環髻等,穿襦裙裝,有的披帛,有的腰裙,有的佩帶結。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卷
Copy of the Worshipping the Weaver Maid by Qiu Ying


立鳳金簪 立鳳金簪
明 (1368-1644)
通高22.3厘米
1958年江西南城縣益莊王墓出土

簪頭為一立鳳,簪柄刻有「銀作局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內府造 九成金二兩外焊二分」銘文


天青紗鑲花邊女上衣
清 (1644-1911)
身長97.5厘米 袖通長143厘米
袖口寬46厘米 下擺寬93厘米

女衫右衽,雙排扣,立領,寬袖。天青裡面,織盤長紋、壽字紋;領圍、袖口、襟邊、下擺均鑲寬幅雙道黑條紋花邊,其間織蝙蝠紋、繡梅竹,其側繡折枝花帶。這種鑲花邊的女衫在晚清時期非常流行
天青紗鑲花邊女上衣




其他展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