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香港雀鳥飼養文化與鳥籠製作工藝

香港開埠之初,華人大多聚居於港島中、上環一帶,因而戰前最早出現的「雀仔街」是位於中環的閣麟街,其後,雀店陸續遷至上環得雲茶樓附近的永吉街,再歷經「雀仔橋」(即今日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前的行人橋);至和平後,百廢待興,港島的雀店幾乎全搬到九龍旺角康樂街(俗稱「雀仔街」,即今日的朗豪坊)繼續經營。

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雀鳥飼養文化早已植根香港,成為市民日常消閒娛樂之一,同時也造就了本地鳥籠製作工藝的發展。此館藏由林援森博士及家人捐贈,合共七個雀籠,都是1970至1990年代初購自康樂街,當中包括卓康、余達、陳坤及謝湘等本地和澳門著名鳥籠工匠的作品。

鳥籠是竹器和木工的結合,不單講求質量,還要達到周正、紮實、通透三大要素。鳥籠外壁、籠底、籠頂、籠門、籠腳,處處都經過精雕細琢,盡顯鳥籠師傅的製作工藝和心思。如果將掛鈎、籠抽、掛飾和雀杯也計算在內,一個優質的鳥籠等閒也有十多種配件搭配。林博士及家人捐贈這批鳥籠可謂集竹篾藝術(籠身)、竹、木、牙雕藝術(籠腳、配件等)、漆藝(做漆)、金屬工藝(籠鈎、抽)於一身,鳥籠雖小,樣樣俱全。1

昔日,玩雀品鳥與飲茶文化有著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可惜,舊式茶樓已日漸式微,早上掛滿鳥籠,雀友們一面品茗,一面欣賞鳥兒歌唱的情景,今天已不復多見。旺角花墟附近的園圃街雀鳥公園作為「雀仔街」的重塑,或許成為香港近一個世紀以來的雀鳥飼養文化的延續,同時亦成為雀友們「曬雀」、「品鳥」交換心得的好去處。

1. 請參閱〈《香港事‧情》日漸式微的玩雀文化〉,《思考HK》,2019年7月4日,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19-07/04/34905.html,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