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瞧潮香港60+

一楼 常设展馆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
香港文化博物馆筹划

香港位处华南之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渐渐成为中西汇聚,百花齐放的国际都会,整个演变,堪称传奇。香港流行文化的传奇故事,可追溯自战后婴儿潮和经济起飞所引发的无穷创意,跨地域文化贯通,以及流行文化工作者的深厚技艺与拼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大众媒体的发展,香港流行文化在历史洪流中呈现不同的面貌,一浪接一浪,潮起复潮落。

是次展览以「瞧潮香港60+」命题,聚焦二次大战后至二千年代初香港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和电台广播节目的发展,旁及漫画和玩具。透过逾一千件展品,阐述香港流行文化的演变,了解其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展览冀引领大家寻找香港过去的发展轨迹,同时启发我们承传香港的多元文化,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特备节目

网上节目

  

  

  

  

 

星级分享

 

声音导航

 

展览小册子

 

展品精选

《英雄本色》电影海报

1986年
© 2010 星空华文传媒电影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p><strong>《英雄本色》电影海报<br /></strong><strong>1986</strong><strong>年</strong></p> <p>《英雄本色》是香港早期的黑帮英雄片,由吴宇森执导,一场风格化的枪战场面尽显杀手浪漫而伤感的情怀,拍摄手法为人称道。电影中周润发身披长身干湿褛的「Mark哥」形象,为年轻人争相仿效。</p>

 

<p><strong>黄家驹的木结他<br /></strong><strong>1970</strong><strong>年代后期</strong></p> <p>黄家驹当年辛苦储蓄买下第一支木结他,追寻他的音乐梦,不少「Beyond」早年作品,都以这支木结他创作。后来弟弟家强也爱上结他,家驹以半价出让,勉励他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并鼓励他在音乐路上更努力地追寻理想。</p>

黄家驹的木结他

1970年代后期
黄家强先生捐赠

 

《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电影海报手稿

1984年
阮大勇先生提供

<p><strong>《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电影海报手稿<br /></strong><strong>1984</strong><strong>年</strong></p> <p>这出电影于外国取景摄制,亦有外国演员参演。阮大勇在设计海报时,将影片中众多人物角色及其性格特征绘画在海报中,营造出热闹和阵容鼎盛的气氛。</p>

 

<p><strong>梅艳芳舞台服</strong><strong>饰<br /></strong>2003年</p> <p>在《梅艳芳经典金曲演唱会 2003》中,梅艳芳穿着这套由刘培基设计的西式红金裙褂作开场服饰,寄意她希望嫁给舞台。这次演唱会是梅艳芳在舞台上最后一次的演出,为乐迷留下深刻印象。</p>

梅艳芳舞台服饰

2003年
刘培基先生捐赠

 

萧芳芳的迷你裙

1960年代
萧芳芳博士捐赠

<p><strong>萧芳芳的迷你裙<br /></strong>1960年代</p> <p>萧芳芳曾于粤语歌舞片中穿着这条衫身镶满珠片、闪闪生辉的迷你裙。这款式的迷你裙最适合参加当年的时兴派对,大受1960年代的青春少女欢迎。</p>

 

<p><strong>座地式收音机<br /></strong><strong>1960</strong><strong>年代</strong></p> <p>早年收听电台广播,是富裕人家才能负担的娱乐。随着凉茶铺装设收音机招徕顾客,听众可以低廉的价格,边喝凉茶,边收听喜爱的节目,成为了当时香港社会日常景象。</p>

座地式收音机

1960年代
咏藜园四川担担面捐赠

 

座地式电视机

1970年代初
咏藜园四川担担面捐赠

<p><strong>座地式电视机<br /></strong>1970年代初</p> <p>1970年代起,电视机已经成为普罗市民家庭必备的娱乐设备,香港进入充满娱乐和资讯蓬勃的「电视捞饭」新时代。1975年,全港接近九成家庭拥有电视机。</p>

 

<p><strong>《鬼马双星》黑胶唱片<br /></strong>1974年</p> <p>许冠杰推出第一张粤语大碟《鬼马双星》,旋即震撼粤语歌坛,同名歌曲中俚俗的歌词,以摇滚乐伴奏,把粤语流行曲带进新领域。</p>

《鬼马双星》黑胶唱片

1974年
王洁筠女士捐赠

 

张国荣舞台服饰

2000年
唐鹤德先生提供
陈淑芬女士代行

<p><strong>张国荣舞台服饰<br /></strong>2000年</p> <p>《热・情演唱会》的主题是「从天使到魔鬼」,张国荣身穿血红色丝绒拖尾大衣,配上皮裤和长发,顿成一个狂放不羈的魔王,震慑全场。</p>

 

<p><strong>《七十二家房客》电影海报<br /></strong>1973年</p> <p>《七十二家房客》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反映当时小市民「搵食艰难」的生活百态。电影中「楼下闩水喉呀!」一句令人印象深刻,勾起昔日香港制水的回忆。</p>

《七十二家房客》电影海报

1973年
香港电影资料馆提供
版权由天映娱乐有限公司全部拥有

 

《佳视周刊》第34期

1976年
庄淑琪女士提供

<p><strong>《佳视周刊》第</strong><strong>34</strong><strong>期<br /></strong><strong>1976</strong><strong>年</strong></p> <p>封面为米雪和陈惠敏于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饰演黄蓉和黄药师的人物造型。</p>

 

<p><strong>罗文获颁的「全日本歌谣选手権奖」奖座<br /></strong>1975年</p> <p>由日本Yomiuri电视台举办的歌唱比赛,每星期举办一次,每次有五位职业歌手参加。在十次比赛中皆夺第一名者,便可荣获冠军宝座。罗文是第一位夺得此奖项的非日本歌手。</p>

罗文获颁的「全日本歌谣选手権奖」奖座

1975年
谭明玉女士捐赠

 

《不了情》黑胶唱片

1960年代
何淑英女士捐赠

<p><strong>《不了情》黑胶唱片<br /></strong>1960年代</p> <p>由林黛主演的电影《不了情》哀怨动人,电影和主题曲瞬即风靡全东南亚。主题曲由王福龄作曲,陶秦填词,有「小云雀」之称的顾媚主唱。林黛凭此片荣获「第九届亚洲影展金禾奖」。</p>

 

<p><strong>《鬼马双星》电影海报<br /></strong>1970年代后期</p> <p>许氏兄弟的港式讽刺喜剧从电视节目《双星报喜》扩展至影坛,把社会热门议题及本地文化等题材,以创新的手法呈现,开启粤语喜剧电影新的发展路向,更成功开拓日本市场。</p>

《鬼马双星》电影海报

1970年代后期
© 2010 星空华文传媒电影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莲花乐队」《Just a Little.Spoonful of Sugar》黑胶唱片

1967年
庄淑琪女士提供

<p><strong>「莲花乐队」《</strong><strong>Just a Little</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poonful of Sugar</strong><strong>》黑胶唱片<br /></strong>1967年</p> <p>1966年,许冠杰加盟「莲花乐队」,瞬即大受欢迎。其中一首以独特风格演绎的翻唱歌曲《Just a Little》源自三藩市乐队Beau Brummels,同时也是许冠杰填词的粤语歌《等玉人》的原曲。</p>

 

<p><strong>《爱的根源》黑胶唱片</strong><strong>&nbsp; </strong><br/>1984年</p> <p>专辑收录谭咏麟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以改编日语歌曲为主,但亦包括原创歌曲《爱的根源》及改编韩国歌曲的《爱在深秋》。</p>

谭咏麟《爱的根源》黑胶唱片

1984年

 

陈百强在《第十六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中
获追颁「无休止符纪念奖」。

1993年
萧雅丽女士提供

<p><strong>陈百强在《第十六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中获颁「无休止符纪念奖」<br /></strong>1993年</p> <p>陈百强在1970年代后期踏入乐坛,是一位实力派创作歌手,惜英年早逝,却留下不少金曲。在《第十六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中,陈百强获追颁「无休止符纪念奖」,以纪念他为香港乐坛的付出和努力。</p> <p>&nbsp;</p>

 

《1973年度香港小姐竞选》入场券

《1973年度香港小姐竞选》入场券

1973年
吴贵龙先生提供

 

张国荣获颁的「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奖座

1988年
唐鹤德先生提供
陈淑芬女士代行

张国荣获颁的「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奖座

 

梅艳芳在《梅艳芳经典金曲演唱会2003》中穿着的舞台服饰

梅艳芳在《梅艳芳经典金曲演唱会2003》中穿着的舞台服饰

2003年
刘培基先生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