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瞧潮香港60+

一樓 常設展館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香港文化博物館籌劃

香港位處華南之端,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漸漸成為中西匯聚,百花齊放的國際都會,整個演變,堪稱傳奇。香港流行文化的傳奇故事,可追溯自戰後嬰兒潮和經濟起飛所引發的無窮創意,跨地域文化貫通,以及流行文化工作者的深厚技藝與拼搏精神。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大眾媒體的發展,香港流行文化在歷史洪流中呈現不同的面貌,一浪接一浪,潮起復潮落。

是次展覽以「瞧潮香港60+」命題,聚焦二次大戰後至二千年代初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節目的發展,旁及漫畫和玩具。透過逾一千件展品,闡述香港流行文化的演變,了解其社會背景和藝術特色。展覽冀引領大家尋找香港過去的發展軌跡,同時啓發我們承傳香港的多元文化,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特備節目

網上節目

          

          

         

          

     

星級分享

   

 

聲音導航

 

展覽小冊子

 

展品精選

《英雄本色》電影海報

1986年
© 2010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p><strong>《英雄本色》電影海報<br /></strong><strong>1986</strong><strong>年</strong></p> <p>《英雄本色》是香港早期的黑幫英雄片,由吳宇森執導,一場風格化的槍戰場面盡顯殺手浪漫而傷感的情懷,拍攝手法為人稱道。電影中周潤發身披長身乾濕褸的「Mark哥」形象,為年輕人爭相仿效。</p>

 

<p><strong>黃家駒的木結他<br /></strong><strong>1970</strong><strong>年代後期</strong></p> <p>黃家駒當年辛苦儲蓄買下第一支木結他,追尋他的音樂夢,不少「Beyond」早年作品,都以這支木結他創作。後來弟弟家強也愛上結他,家駒以半價出讓,勉勵他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並鼓勵他在音樂路上更努力地追尋理想。</p>

黃家駒的木結他

1970年代後期
黃家強先生捐贈

 

《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電影海報手稿

1984年
阮大勇先生提供

<p><strong>《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電影海報手稿<br /></strong><strong>1984</strong><strong>年</strong></p> <p>這齣電影於外國取景攝製,亦有外國演員參演。阮大勇在設計海報時,將影片中眾多人物角色及其性格特徵繪畫在海報中,營造出熱鬧和陣容鼎盛的氣氛。</p>

 

<p><strong>梅艷芳舞台服</strong><strong>飾<br /></strong>2003年</p> <p>在《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 2003》中,梅艷芳穿著這套由劉培基設計的西式紅金裙褂作開場服飾,寄意她希望嫁給舞台。這次演唱會是梅艷芳在舞台上最後一次的演出,為樂迷留下深刻印象。</p>

梅艷芳舞台服飾

2003年
劉培基先生捐贈

 

蕭芳芳的迷你裙

1960年代
蕭芳芳博士捐贈

<p><strong>蕭芳芳的迷你裙<br /></strong>1960年代</p> <p>蕭芳芳曾於粵語歌舞片中穿著這條衫身鑲滿珠片、閃閃生輝的迷你裙。這款式的迷你裙最適合參加當年的時興派對,大受1960年代的青春少女歡迎。</p>

 

<p><strong>座地式收音機<br /></strong><strong>1960</strong><strong>年代</strong></p> <p>早年收聽電台廣播,是富裕人家才能負擔的娛樂。隨着涼茶舖裝設收音機招徠顧客,聽眾可以低廉的價格,邊喝涼茶,邊收聽喜愛的節目,成為了當時香港社會日常景象。</p>

座地式收音機

1960年代
詠藜園四川擔擔麵捐贈

 

座地式電視機

1970年代初
詠藜園四川擔擔麵捐贈

<p><strong>座地式電視機<br /></strong>1970年代初</p> <p>1970年代起,電視機已經成為普羅市民家庭必備的娛樂設備,香港進入充滿娛樂和資訊蓬勃的「電視撈飯」新時代。1975年,全港接近九成家庭擁有電視機。</p>

 

<p><strong>《鬼馬雙星》黑膠唱片<br /></strong>1974年</p> <p>許冠傑推出第一張粵語大碟《鬼馬雙星》,旋即震撼粵語歌壇,同名歌曲中俚俗的歌詞,以搖滾樂伴奏,把粵語流行曲帶進新領域。</p>

《鬼馬雙星》黑膠唱片

1974年
王潔筠女士捐贈

 

張國榮舞台服飾

2000年
唐鶴德先生提供
陳淑芬女士代行

<p><strong>張國榮舞台服飾<br /></strong>2000年</p> <p>《熱・情演唱會》的主題是「從天使到魔鬼」,張國榮身穿血紅色絲絨拖尾大衣,配上皮褲和長髮,頓成一個狂放不覊的魔王,震懾全場。</p>

 

<p><strong>《七十二家房客》電影海報<br /></strong>1973年</p> <p>《七十二家房客》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反映當時小市民「搵食艱難」的生活百態。電影中「樓下閂水喉呀!」一句令人印象深刻,勾起昔日香港制水的回憶。</p>

《七十二家房客》電影海報

1973年
香港電影資料館提供
版權由天映娛樂有限公司全部擁有

 

《佳視週刊》第34期

1976年
莊淑琪女士提供

<p><strong>《佳視週刊》第</strong><strong>34</strong><strong>期<br /></strong><strong>1976</strong><strong>年</strong></p> <p>封面為米雪和陳惠敏於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飾演黃蓉和黃藥師的人物造型。</p>

 

<p><strong>羅文獲頒的「全日本歌謠選手権獎」獎座<br /></strong>1975年</p> <p>由日本Yomiuri電視台舉辦的歌唱比賽,每星期舉辦一次,每次有五位職業歌手參加。在十次比賽中皆奪第一名者,便可榮獲冠軍寶座。羅文是第一位奪得此獎項的非日本歌手。</p>

羅文獲頒的「全日本歌謠選手権獎」獎座

1975年
譚明玉女士捐贈

 

《不了情》黑膠唱片

1960年代
何淑英女士捐贈

<p><strong>《不了情》黑膠唱片<br /></strong>1960年代</p> <p>由林黛主演的電影《不了情》哀怨動人,電影和主題曲瞬即風靡全東南亞。主題曲由王福齡作曲,陶秦填詞,有「小雲雀」之稱的顧媚主唱。林黛憑此片榮獲「第九屆亞洲影展金禾獎」。</p>

 

<p><strong>《鬼馬雙星》電影海報<br /></strong>1970年代後期</p> <p>許氏兄弟的港式諷刺喜劇從電視節目《雙星報喜》擴展至影壇,把社會熱門議題及本地文化等題材,以創新的手法呈現,開啟粵語喜劇電影新的發展路向,更成功開拓日本市場。</p>

《鬼馬雙星》電影海報

1970年代後期
© 2010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蓮花樂隊」《Just a Little.Spoonful of Sugar》黑膠唱片

1967年
莊淑琪女士提供

<p><strong>「蓮花樂隊」《</strong><strong>Just a Little</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poonful of Sugar</strong><strong>》黑膠唱片<br /></strong>1967年</p> <p>1966年,許冠傑加盟「蓮花樂隊」,瞬即大受歡迎。其中一首以獨特風格演繹的翻唱歌曲《Just a Little》源自三藩市樂隊Beau Brummels,同時也是許冠傑填詞的粵語歌《等玉人》的原曲。</p>

 

<p><strong>《愛的根源》黑膠唱片</strong><strong>&nbsp; </strong><br/>1984年</p> <p>專輯收錄譚詠麟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以改編日語歌曲為主,但亦包括原創歌曲《愛的根源》及改編韓國歌曲的《愛在深秋》。</p>

譚詠麟《愛的根源》黑膠唱片

1984年

 

陳百強在《第十六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中
獲追頒「無休止符紀念獎」。

1993年
蕭雅麗女士提供

<p><strong>陳百強在《第十六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中獲頒「無休止符紀念獎」<br /></strong>1993年</p> <p>陳百強在1970年代後期踏入樂壇,是一位實力派創作歌手,惜英年早逝,卻留下不少金曲。在《第十六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中,陳百強獲追頒「無休止符紀念獎」,以紀念他為香港樂壇的付出和努力。</p> <p>&nbsp;</p>

 

《1973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入場券

《1973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入場券

1973年
吳貴龍先生提供

 

張國榮獲頒的「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獎座

1988年
唐鶴德先生提供
陳淑芬女士代行

張國榮獲頒的「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獎座

 

梅艷芳在《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2003》中穿著的舞台服飾

梅艷芳在《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2003》中穿著的舞台服飾

2003年
劉培基先生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