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裊裊——南音的傳承與創新」系列活動
除特別註明外,所有節目均以粵語進行及費用全免。節目內容並不代表博物館立場。有關惡劣天氣的緊急安排,請按此參閱詳情。節目如有更改或取消,恕不另行通知。查詢請致電2180 8260。
東華三院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合辦
東華三院文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 策劃
【講座一】 南音賞析:說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南音——這種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的粵語說唱曲藝,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本講座以阮兆輝教授的研究為基礎,探討南音如何從瞽師演唱、古箏伴奏的傳統形式,演變至融入現代音樂與藝術的創新詮釋。講座將以經典曲目為例,剖析南音自二十世紀初融入粵劇和粵曲,至近年與現代音樂融合的發展歷程,闡述南音如何在香港既保留傳統精髓,又可以在當代文化中煥發新生,從茶樓酒肆走向大學講堂與文化舞台,薪火相傳。
日期 | 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
---|---|
時間 | 下午3時至5時 |
地點 | 一樓劇院 |
嘉賓講者 | 阮兆輝教授(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 |
參加方法 | 劇院將於活動開始前15分鐘開放予觀眾入場,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講座二】 省城遺音在香港:瞽師杜煥與銀嬌師娘的南音、板眼與粵謳
在香港曾經或仍然傳唱的南音、板眼與粵謳,不少都帶有省城的印記。畢竟,這些粵語歌謠原來就出自廣州。本講座以瞽師杜煥唱過的板眼《兩老契嗌交》、銀嬌師娘用粵謳形式演繹的《青蘭附薦》為例,兼及其他例子,如家傳戶曉的《客途秋恨》和《何惠群嘆五更》,還有以發生在宣統元年正月的廣州大沙頭火災為題的各式唱詞,談談省城印記如何遺落香江,而在晚清的新作中,香港又以甚麼形象出現。
日期 | 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 |
---|---|
時間 | 下午3時至5時 |
地點 | 一樓劇院 |
嘉賓講者 | 程美寶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參加方法 | 劇院將於活動開始前15分鐘開放予觀眾入場,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音樂會】 情繫蔴地——南音音樂會
油麻地榕樹頭、天后廟、廟街、油麻地戲院和港式茶樓,承載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二十世紀初,仍稱「蔴地」的油麻地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至六、七十年代,油麻地已發展成繁華地區。當時,不少戲曲表演者會在茶樓或街頭獻唱,南音因其簡單伴奏和淺白歌詞而廣受歡迎,這項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911年,廣華醫院於油麻地成立,是九龍半島上首間醫院,持續為社區提供中西醫服務。東華三院文物館座落廣華醫院的中庭,原為醫院大堂,1970年東華三院慶祝成立百周年,將大堂闢為東華三院文物館,保存機構的檔案及文物。因其歷史及建築價值,2010年獲政府列為法定古蹟。今年是東華三院創院155周年及東華三院文物館成立55周年,我們邀得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阮兆輝教授為東華撰寫新詞及與年輕南音演唱者同台演出。透過這項傳統民間說唱曲藝,一同回顧油麻地的人與情。
日期 | 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
---|---|
時間 | 下午4時至6時 |
地點 | 一樓劇院 |
嘉賓講者 | 阮兆輝教授(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與年輕南音演唱者 |
參加方法 | 劇院將於活動開始前15分鐘開放予觀眾入場,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